略谈黄埔军校第一期名册的演变(上)
(胡博)
长久以来,对于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究竟有多少人,始终争议不断。有的说,根据学生毕业后编印成册的同学录,里面有多少人就是多少人。可这么一来,那些曾经入读但中途因故离校的就不算了吗?退一步讲,如果把肄业生都排除,只统计毕业于黄埔一期的究竟有多少人,也无法得出最终结论。因为受战争或其他原因(比如遗漏、事后除名等等)的影响,笔者发现不同时期的黄埔一期名册,是不一样的。更甚者,在官方已经成立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这个专门调查统计的机构的情况下,黄埔一期名册的人数竟不增反减,不少人的姓名被“篡改”。更甚者,就连一些当时位高权重的著名将领(如郑洞国、李树森、何文鼎、杜从戎、伍诚仁、范汉杰等人)都给“除名”了……
本文无意给黄埔一期的人数下最终结论,仅就不同时期的一期生名册略做介绍,使读者朋友们能对这第一期的学生数量的演变有一个新的认知。
最早能发现的黄埔一期学生名册,自然是1925年5月编印成册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同学录》。根据这本同学录的记载,第一期共有五个队,皆施以步兵科课程教育。其中第1队在册学生126人,第2队126人,第3队124人,第4队118人,第6队147人(注:第6队原属第二期,受基层军官短缺的影响提前毕业并改为第一期学籍),总计641人。
通常来说,第一期毕业之后由校方和毕业生联合编写的同学录所载人数理应是最为权威的,是以黄埔一期的毕业生可以下结论为641人。可是在细读第一期同学录之后,笔者发现这个641人是有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期同学录中存在着同一人两次列入的情况,重复者列表如下:
是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学录所载的毕业生实际数字应为635人。据此可以初步认为,黄埔一期的毕业生为635人。之所以笔者在这里说是“初步”,那是由于在此后成立的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的实际工作中,还会有所增加(但又未必是真的增加)。
如上所述,黄埔一期生的人数在1925年5月的同学录中已有体现(不包括肄业生),部分著述中便以第一期同学录所载的人数作为结论(或主张641人,或主张635人)。然而,当笔者发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同学录》后的附录时,却惊讶的发现,该期附录中的一期名录只剩下464人了。
笔者诧异之际,便用该版名录与第一期同学录的名录进行对比,这才发现,第三期同学录中所附录的第一期名录,竟然把整个第6队学生都给“砍”了。笔者于是继续深入研究这份“删节版”名录,随即发现该名录的来源应是第一期学生在学时所编写的名册。主要根据有二,一是“删节版”中有大量肄业生出现,二是没有第6队学生(第6队于第一期第1至第4队学生毕业前夕才入校)。名录中还出现有两个“黄鳌”,据一期生郑洞国回忆,他便是冒用黄鳌的身份考入黄埔,以致闹出了教官点名黄鳌时,真假黄鳌同时应声出列。是以,在“删节版”中有两个黄鳌,却无郑洞国之名,便可应证该版名录为入学时所编成。而在第一期同学录中,则只有一个黄鳌,且郑洞国之名亦在同学录中。此外还出现有刘杰,无韦日上,只因韦日上是顶替了刘杰的身份入校的。
“删节版”中还出现有程汝继、何盼、吴秉礼、宣侠父等人。其中,程汝继于1924年5月21日潜逃(后被抓回关禁闭)、何盼于7月13日潜逃、吴秉礼于7月28日病故、宣侠父于8月24日被开除。据此,可知第三期同学录附录的版本确为第一期学生在学期间汇编而成。和程汝继等人情况类似者还有不少,皆在“删节版”中出现,具体名单及离校原因如下表:
除上表所列诸人之外,笔者还在比对“删节版”和第一期同学录后,发现第一期学生至少分两批入校(不含第6队学生)。因“删节版”编成时,仍有大量出现在第一期同学录中的学生不在该名录中。现将两版名录出现的不同姓名者列出如下:
第一期同学录有但第三期同学录附录无:
李安定、谭辅烈、胡仕勋、郝瑞征、唐同德、白龙亭、钟斌、龙慕韩、帅伦、廖伟、赵荣忠、杨步飞、张君嵩、陆汝群、印贞中、范振亚、田毅安、康季元、李培发、蒋孝先、李树森、杜成志、冯圣法、洪显成、孙常钧、张德容、史仲鱼、余海滨、张人玉、赵枬、赵子俊、汤家骥、石鸣珂、石真如、王锡钧、严沛霖、万全策、申茂生、萧乾、阎奎耀、李梦笔、赵清廉、马师恭、王慧生、叶彧龙、王定一、刘保定、李捷发、杜聿明、何文鼎、杜从戎、谭肇明、徐敦荣、王彦佳、郑燕飞、郑凯楠、雷云孚、甘竞生、伍诚仁、杜聿鑫、邓瑞安、郑承德、雷德、曾昭镜、张慎阶、刘云、孔昭林、王文伟、薛蔚英、董世观、刘柏芳、韦日上(刘杰)、唐云山、李文亚、周鸿恩、杨显、王凤仪、高起鹍、王惠民、刘国勋,计80名,以及第6队全部的147人,总计227人。
第三期同学录附录有但第一期同学录无:
何盼、竺东初、姚光鼐、何毓玫、夏明瑞、程汝继、李冕南、江镇寰、郭景、宣侠父、甘杰彬、唐际盛、蒋伏生、柴辅文、熊敦、陈天民、王懋绩、郭济川、贾焜、金仁宣、周诚、张禅林、黄德聚、柳野青、徐宗尧、臧本燊、王作豪、蔡毓如、毛宜、萧振武、李焜、何学成、张树华、张遴选、范馨德、赵廷栋、吴秉礼、王廷柱、张雄潮、潘树芳、刘杰(韦日上冒名)、王敬安、王建业、张渤、傅权、赵志超、何贵林、戴翱天、张志衡、赵云鹏、何志超、樊益友、曹利生、冯树淼、李卓、陶进行,计56人。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名单中,韦日上与刘杰为同一人。韦日上与郑洞国一样是冒名入校,是以在初期名录中登记为“刘杰”,至毕业后的第一期同学录中,已改回真名——韦日上。此外,笔者在对比时还发现,第2队中有大量陕西籍学生在学习期间因故返陕服务,为平衡各队学生人数,从第3队抽调一批学生改入第2队。此即为第三期附录所载的第一期名录形成之由来。
不知是何原因,第一期同学录中所载名录除刊行该期同学录之外,再也没有出现过。反倒是第三期附录中的第一期名录在之后的各期同学录附录被不断“复刻”。以致第二批入校生和第6队学生长期被“排除”在第一期名录外。这个情况一直到1936年5月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会编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时才得到部分改编。笔者在这里权且将新版名录称之为“1936版名录”,便于和前两版名录作区分。
1936版名录最大的变化是时隔十年,终于将“遗忘”的第6队学生全部补充了名录,但对于第二批入校的学生仍未予以编入。笔者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因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调查科此时已成立近六年,无理由将这些学生遗忘。可校方却仍然固执的未将第二批入校生补入名录,甚至还在名录中继续维持着两个“黄鳌”的姓名,视已经成为第2师中将师长的郑洞国为无物,实在令人惊讶。
除了将第6队学生补入名录外,1936版名录中还增加了四人,想必是经过毕业生调查科再三确认后补充入的吧。这四人分别是第1队的李孚杰、第4队的饶崇诗、第6队的王中岳和邹公瓒。其中,李孚杰、王中岳和邹公瓒皆是首次出现,饶崇诗则在第五期同学录的附录中一度出现,后不知何故又再次遗漏。根据第五期同学录附录所注,饶崇诗是在编印第一期同学录时不慎遗漏着,是以可以明确饶是毕业生。至于其余三人是毕业还是肄业,因1936版名录采用的底稿是以“删节版”为主,故无从判断。需要指出的是,该版名录还增加有“郑作民”,但该员其实已有原名“郑振华”登记在册,是以属重复登记。
1936版名录形成并被刊印在《校史稿》后,此后刊印的各期同学录中附录的第一期名录便都以该版为准。这一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直到1947年刊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一期同学录》各分册时才又一次出现了变化。笔者在这里权且将新版称为1947版,也是黄埔一期名录有史以来最烂的一个版本。
至于1947版究竟是什么情况,到底烂到什么程度,我们下期继续……
(未完待续)
